自由球员市场刚刚开启,杜兰特的下家就定下来了——布鲁克林篮网,4年1.64亿。
快,不是这个消息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三年之前,杜兰特同样是在自由市场开启的第一天,就公开宣布将加盟勇士。
最耐人寻味的,是杜兰特宣布去处的方式。三年之前,他在《球员论坛(Player Tribune)上写了一封名为《我的下一章(My Next Chapter)》的长信,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不仅详细解释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还用视频的方式向俄克拉荷马城球迷表达了感谢。
但结果适得其反,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只觉得他把自己越描越黑。
如今,他只是通过旗下媒体品牌 Boardroom 简单发了一条社交媒体,内容只有三言两语。大标题宣布他将与篮网签约,下面三行文字则补充说明,双方将在美国时间7月6日之后正式完成签约。
字数越少,事情越大。
这个动作只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杜兰特如今面临的形势有多复杂,他处理问题、做出选择的思考过程就有多简单。
唯有快刀,才能斩断乱麻。
这柄快刀,就是他的直觉。换句话说,加盟篮网这个决定,实际上就是“跟着感觉走”。
他的感觉未必直接告诉了他应该去哪儿,但至少肯定提醒了他不应该去哪儿。查理-芒格总是说,人一定要学会逆向思考:“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那我坚决不会到那个地方去。”对杜兰特来说,不应该去的地方,就是如今这支勇士。
刚刚结束的这一个赛季,其实一直有种感觉在若隐若现:他跟勇士的这场姻缘,也许注定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三年之前,他的确曾经满怀希望,以为自己能够在这支球队找到归宿感,以为金州可以成为自己长久的家。因此,他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加盟这支刚刚击败过自己的球队。
在这里,他连续两次率队夺取总冠军并当选FMVP。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已经成为这支球队真正的王牌。
但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心知肚明,这支球队的精神图腾和招牌面孔,永远只会是史蒂夫-库里。库里个人的职业生涯,跟这支球队的所有悲欢荣辱都捆绑在一起。库里四处碰壁,这支球队就命运多舛。库里一人得道,这支球队就鸡犬升天。
如果说杜兰特有错,那他错就错在没有跟这支球队一起共苦,而只是一起同甘。
去年11月,格林的那一句“没有你我们也拿过冠军”,未必不能代表勇士其他人的想法——他们只是更体面一些,最多在心里暗自思忖,不像格林这么心直口快、口无遮拦。
在世俗的眼光中,“投敌”是一种原罪,即使拿到再多的冠军,也永远不可能得到原谅。
拿再多的冠军,也改变不了他是“外来者”的事实,改变不了“雇佣军”的身份。
勇士也并非没有投入真情,即便是“一语成谶”的格林,绝大多数时间内也一样在努力接纳杜兰特。但就像所有不合适的婚姻一样,相处时间一长,那些不合拍的地方就会被逐渐放大,各种负面情绪就会随之而来,然后日积月累,直至不可承受。
老勇士曾经被称作“金州幼儿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旷达、随性、放松,与媒体关系融洽,而杜兰特给人的印象却是拧巴、敏感、紧张,常常站到媒体的对立面。
老勇士的那拨人曾同气连枝、气味相投,场内场外都喜欢腻在一块儿,而杜兰特却习惯独来独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甚至连打法都很难调和,必须相互迁就、彼此牺牲。老勇士的那拨人以“水花兄弟”的三分球闻名于世,而杜兰特的杀招却是无解中投。
相处时间越长,那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就越强烈。用杜兰特前队友帕金斯的话来说,“他始终觉得自己在勇士未被充分赏识”。
最终,杜兰特在总决赛中的带伤复出、以致再次重伤,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人性是最经不起测试的,在“三连冠”荣誉的极大诱惑下,理性和良知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球队和他自己都做出了错误抉择,结果都因此付出巨大代价。
杜兰特付出的代价,是在职业生涯最巅峰的阶段遭受重伤,极有可能一整个下赛季都因伤报销,黄金时间白白虚掷。不仅如此,他的市场行情也因为伤病而蒙上阴影,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每支球队都趋之若鹜的“香饽饽”。
勇士付出的代价,则是让杜兰特因此而看清事实,彻底明白了自己在这支球队的地位和角色。总决赛上的舍命出战,让杜兰特终于可以从容离开,从此再无牵挂,两不相欠。
山雨欲来风满楼,离开的信号其实早就有迹可循。前两年,甲骨文球馆到处都是耐克为杜兰特打造的广告海报,“make history, not apologies”的字样随处可见。今年季后赛,这些海报都不知所终,球馆内外全是库里的UA广告。
跟着感觉走,让篮网成为杜兰特职业生涯的下一站,这个选择也不算有多么意外。
联手欧文、小乔丹组成三巨头,跟主教练阿特金斯、总经理肖恩-马克斯这样一批懂球的人一起共事,在实力羸弱的东部更容易脱颖而出。从篮球角度看,低风险、高回报。
但杜兰特选择的不止是篮网,还有纽约这座城市。这个决定固然有篮球层面的考虑,但更多的是商业层面的考量。
跟腱受伤之后,杜兰特直接飞到了纽约。给他做手术的,正是篮网的队医。他的经纪人、被他用纹身来表达重要性的里奇-克莱曼,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他的公司“35投资”,总部就设在纽约,今年刚刚搬进了新的办公室。
杜兰特今年30岁,作为球员,正值当打之年。但他已经在NBA联盟摸爬滚打了12个赛季,是时候为退役后的“第二人生”提前布局了。
他初创的媒体品牌“Boardroom”,今年刚刚完成了第一季的拍摄制作。这个赛季从勇士领到的3000万年薪,被他拿出了足足1/3,用于在老家修建了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青少年学习中心。他还成立了“35投资”、“35媒体”、“杜兰特基金会”等公司或机构,除了“球员”,他已经多了一个身份——生意人。
做生意,再也没有比纽约更大的市场了。在纽约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以杜兰特今时今日的职业成就和江湖地位,打球和做生意,很难讲究竟哪个才是他的真正主业。
回首往事,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水落石出:杜兰特实际上在重走詹姆斯的老路,而且你甚至可以把他视作詹姆斯的加强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詹姆斯当年的“罪名”不过是“抱团”,杜兰特在“抱团”之外,更加上了“投敌”——这也使得时至今日,詹杜两人都在“全美最讨厌的NBA球员”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詹姆斯的第一次出走是为了冠军,第二次出走是为了给自己正名,第三次出走是为了在商业领域开疆拓土。
杜兰特比詹姆斯走得更快、更远。他的第一次出走同样是为了冠军,如今的第二次出走则“一箭双雕”,既寄希望于带领篮网实现历史突破,从而完成自我救赎,又渴望能借助纽约的独特地缘优势,为自己的商业帝国奠定根基。
有意思的是,他们俩的经纪人,名字恰好都是“Rich(里奇)”。
杜兰特之所以能比詹姆斯走得更快、更远,除了他有詹姆斯这个先行者的经验可以借鉴、参考,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他长大了,成熟了,逐渐找到并接纳了真实的自我。
历经12年NBA职业生涯之后,他早已不再是“昔日吴下阿蒙”。曾经的他,是在 Jay-Z 的名流聚会中自惭形秽而不敢与人攀谈的稚嫩新秀,是无论做什么都只能得到“第二名”的无奈天才,是背负“软蛋”骂名而孤军奋战的全民公敌,是被舆论压力绑架而不得不强行复出的球队牺牲品……
但如今,这一切他都经历过了。经历得多了,也就与自己和解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如今的杜兰特,越来越习惯于以真面目示人。他不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再按照经纪人为他打造的“人设”和社会对他的预期来为人处世,不再像过去那样因为“动辄得咎”而“反求诸己”。他开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怼谁就怼谁,他学会了理直气壮地说出“我知道我是谁,我是杜兰特”,他可以花很多时间用小号为自己辩护,也可以在社交平台看到“勇士因无能而致使杜兰特赛季报销”这句话而信手点个赞……简而言之,他总算是活明白了。
像沈洋说的那样,加盟篮网,是杜兰特做过的最开心的决定。(《沈洋:杜兰特为何离开勇士?加盟篮网是一个开心的选择》)
以前,他以为“忠诚”会是他的家,但他无法抑制内心深处对“冠军”的渴望。
后来,他以为“冠军”会是他的家,但他又无法排解内心深处那种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孤独。
如今,他总算想明白了一件事:“家”其实只是个概念,并不一定需要是哪个具体对象。有句肉麻的情话说“你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但把幸福的基础建立在另一个人身上,始终不是最理性的选择。
真正理性的选择,是“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只要“我”足够强大,在哪里都能挡风遮雨。
心之所安,即为家。
打开体育APP享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