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Kobe
这是我们日常邮件沟通习惯的问候,我不想改变,仿佛你不曾离开。
曾经的我,并不是一位科蜜,而是一位体育蜜,喜欢很多运动,知道你和湖人,因为你们是NBA最响亮的名字。
进入职场后的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对你有了更多的了解,却有了更多的迷惑,有人说你执着,有人说你偏执,有人说你认真,有人说你苛刻。
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你?
直到那一次凌晨四点,我才得到答案。
那是在深圳,工作之余,我们聊天,我半开玩笑地问你:“能否亲眼见证一次凌晨四点的训练?”
你欣然应允:“没问题,明天凌晨四点见。”
第二天一大早,我准时来到健身房,而你已经练到汗流浃背。
那时候你已经退役,但依旧保持着球员时代的工作态度,这让你可以从容面对新的人生征途中扑面而来的压力与挑战。
其实,你完全可以在离开赛场后,选择一种更轻松的人生,但你说希望能够将一路走来学到的东西,以篮球之外的方式分享出去,帮助更多的人激发潜能。
你在《曼巴精神》中说,如果一种习惯已经被证明有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另辟蹊径?有效,就要坚持到底,哪怕它不再流行。
一直以来,你就是这样做的,比如细节上的精益求精。
《巫兹纳德系列:训练营》中文版制作过程中,你对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要严格地推敲,那时候我们为了一张插画,会反复磋商几周,我起初以为你的出版团队会大包大揽,但实际上你每次都是亲力亲为。
当你拜访中国,我将中文版的实体书交到你的手中时,你很自豪地告诉我,对这本书的一切了然于心。我知道,你说的没错。
你在38岁的时候结束了20年的球员生涯,41岁的时候已经拿到了奥斯卡奖和艾美奖,登上了畅销书榜首位,你正走在未来要比之前20年更加辉煌的路上,你在退役后三年取得的成就,让我们相信你能言出必行。
但是,这条路,你却未能将它走完。
我还记得那一天凌晨三点的时候,腾讯体育的沈洋打电话把我叫醒,告诉我那个可怕的消息。那一刻,我并没有流泪,而是陷入了混沌之中,头脑的思绪万千与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完全无法对接,当我看到屏幕上出现你的名字,已经搞不清楚那意味着什么。
就在出事前几天,我们还在商讨关于你2020年中国事务的整体规划,计划中你将有一次规模很大的中国行,你想将曼巴精神分享会带到中国,还规划着第二本小说的中文版,等待中国行期间发布......
这一切美好的期许,在世事无常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伤感的情绪,笼罩着我们每个人。你,仿佛是大家心口的一道伤疤,不忍提及,却又无法逃避。有一位在洛杉矶的同事,他的社交媒体自那次事故后头像一直是黑色的,每次看到当地关于你的纪念涂鸦,都会很伤心。
但是,生活终究要向前走,我们所能做的是不让遗忘侵占你带来的记忆。
我记忆中的Kobe,是篮球世界杯彩排时,隔着长长走廊,喊我名字的你,是当伙伴们通过努力圆满完成工作,送上大大拥抱的你,是在每封邮件中都写上“onward”的你。
每一位在工作中与你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你的细腻、友善与亲切,更给我们带来启迪的是你追求完美的品格。
我曾经是一个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这三年来与你的合作,你的追求极致,给我带来压力也是动力,你对我的挑战,让我突破自己的边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继续努力,这是对你最好的想念。你的作品《LEGACY AND THE QUEEN》中文版的发行正在进行中,你用文字送给年轻人的浩瀚天空依旧洒满阳光。
还记得你在书中写给我的赠言吗?我将它文在了身上,也铭刻在了心中,那是“YOU ARE Mamba Mentality”,是持之以恒成为最好的自己。
曼巴精神在,你就不曾离开。
科比中方团队Cate(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