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成德约永远的痛:四次征战奥运只因为爱国

上阵即伟大 2021/07/31

:02:20

德约为啥非要参加奥运?为国而战是他唯一信念

撰文/梵予

又一次,诺瓦克·德约科维奇无缘奥运会网球金牌,甚至,无缘奥运会网球决赛。

当34岁的德约踏上东京奥运会的网球赛场时,他的履历上是一串任所有其他参赛者的荣誉相加,也无法望其项背的荣誉单——971胜、195负,高达83.3%的ATP各类比赛胜率,20个大满贯冠军,包括今年包揽的澳网、法网和温网锦标,83个各类比赛冠军,独缺一枚奥运金牌。

德约再一次无缘奥运网球单打金牌

当“费纳德”三人组的其他两位都选择用这个时间窗口休养生息,只有德约,冒着空场比赛、疫情风险等肉眼可见的不利因素,几番斟酌后还是踏上了他的第四次奥运之旅。此前他在这项赛事的最佳战绩,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铜牌。

但真正让德约念在心头,也化为行动的一个词,叫做“爱国”。“说到底,还是因为爱国主义,因为我对塞尔维亚深沉的爱。”

这也是贯穿德约20余年职业生涯始终的一份情怀。愿意为本届奥运会放弃闲适的休假,在自己项目本已忙碌的赛程中再插入不算短的奥运日程,像这样的各项目超级巨星在东京并不在少数。可像德约一样将为国征战看做与职业生涯同等重要的使命,并以拳拳赤子之心,成为本国体育标志物的,恐怕同代人中难有匹敌德约者。

德约科维奇无法拒绝为国征战

爱国,对德约来说绝非自我标榜的标签和人设,而是一份浸入血液和基因中的力量。你若了解德约这20多年来伴随祖国——前南斯拉夫、南联盟、塞黑再到塞尔维亚——走过的心路,便更能体会这位真正的爱国者,是如何践行他“国家名片”之使命的。

虽然,他没有拿到奥运会冠军,但他已经奉献了全部。

战火青春:生日歌和轰炸机

1999年5月22日,这位当时已小有名气的网坛新星,正在自己从小就练球、成长的那家网球俱乐部里庆祝12岁生日时,伴随着轰炸机刺耳的轰鸣,以及四下瞬间响起的防空警报声,童年的宁静倏地被满是火药味的瓦砾堆掩埋。

“我生日歌还没唱完呢,轰炸机就从头顶飞过了。”

德约所出生成长的巴尔干半岛,自1992年起就被内战的硝烟所笼罩,而外部势力的介入更让这个欧洲角落数十年永无宁日;他的国籍,从出生时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变成了南联盟,继而是塞黑,最后才定在了如今的塞尔维亚。

当时的德约,心中愤恨还根植于最朴素的善恶观:“这么多大国联合起来轰炸我们几个小国,怎么可能啊?”

他的祖国、这个半岛在那些年中遭受的深重灾难,以及这一切背后的政治博弈,德约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了解得更加清醒而透彻。但战争对于每个家庭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此后每有空袭警报响起,德约就会随家人邻居一道,赶去另一处有防空设施的大楼里避险。

让他印象最深的一回,一家人在半夜的空袭中惊坐而起,率先起身的母亲一不小心磕到了脑袋,晕厥倒地,任周遭轰炸声四起也叫不醒她。幸好最后,父亲最最简单的措施把母亲抢救了过来,但那些惊惶而无助的童年瞬间,都作为德约的创伤记忆保留了下来。

德约科维奇是本世纪最好的网球运动员之一

了解了这些经历,你也不难理解2010年,塞尔维亚男子网球队历史上首次捧起戴维斯杯冠军奖杯时,德约为什么要兑现诺言剃光头发,以表达他对祖国的忠诚。

彼时,南斯拉夫名曲《向德里纳河进军》雄壮的调子在贝尔格莱德体育馆里奏响,队友扬科·蒂普萨勒维奇拿出电动剃须刀,将决赛中连克西蒙、孟菲尔斯得到2分的德约剃成了板寸。这略显滑稽的场面,却因为德约紧接着的一番发言而变得庄严神圣,他说:“我们国家的历史是非常残酷的。这些年来,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去改善国家形象。现在,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同时也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这时你就不难明白,为何在好几代世界网坛顶尖男子选手中,德约为祖国征战的意愿几乎无人能比。

说回童年的战争。连年的炮火给包括德约一家在内的塞尔维亚人民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严重受损的经济,以及贫穷短缺的物资。在早早把德约送去传奇网球女将叶莲娜·让契奇身边训练后,德约的父母一直靠着开小吃铺,并做些体育装备的小生意维持生计,并一路支援儿子昂贵的训练、比赛费用。在最困苦的时候,老爸甚至背着德约偷偷地借高利贷,也要尽全力助儿子成才。

德约科维奇已成塞尔维亚招牌

时隔多年之后,斯尔詹·德约科维奇,这个每每在看台上默默支持儿子的塞尔维亚老头,在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讲述有些让人心酸:“当时我当然不会让他(德约)知道,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啊。要是为了自己,我绝对不会去开口借钱。还好现在一切都挺过来了。”末了,还不忘援引尼采的那句——那些杀不死你的,让你变得更强大。

面对改国籍的诱惑,他这样回答

如今的德约科维奇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有固定的居所,而他本人除了塞尔维亚语之外,还能说流利的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俨然一个“国际主义者”。在欧洲一体化已成大势的当下,这丝毫也不让人惊奇;但在德约本人心中,祖国只有一个,名叫塞尔维亚。

19岁那年,德约曾经面临过一次是否更改国籍的抉择。那是2006年的戴维斯杯,他在3-1击败最高曾排名世界第四的鲁塞德斯基,并率领塞黑(当时塞尔维亚和黑山还未分别独立)男子网球队击败英国,成功留在欧洲/非洲组一组之后,英国网球界向他抛来了橄榄枝。要知道那时,英国仍是欧盟的重要一份子,而刚刚在2005年申办2012年奥运会成功的英国体育界正雄心勃勃;反观塞黑,正处在内战后百废待举的10年,至少从经济物质条件,和与欧美交流的便利程度上,选择哪一方对他更有利,显而易见。

但德约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一番表白,实在,真实,而且振聋发聩:

“英国的确给了我很多机会。因为他们现在只有安迪·穆雷一个好手,需要再找一个。考虑到他们在网球这个项目投了那么多钱,现状肯定是让人失望的。可对我而言,我现在并没有那么需要钱。因为我现在基本能自给自足了,付得起差旅费、教练费。然后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考虑(改变国籍)呢?’我是塞尔维亚人,也为自己是塞尔维亚人而自豪;我不想因为有另一个国家给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就轻易改变这一事实。如果选择为英国打球,和为塞尔维亚打球不会有太大差别;但在内心深处,我将永远不会有归属感。所以我已经下决定了。”

德约科维奇已完成大满贯

这话如果出自现在20个大满贯冠军在手、1.75亿美元比赛奖金装得彭满钵满的德约之口,那一点也不让人惊讶。可当时他还不到20岁,距离他2008年首夺温网还有2年,而且仅能将将满足差旅费、教练费自给自足,这个决定毫无疑问是发自己心。

除了来自全体塞尔维亚人民的爱和支持,当然还有来自整个塞尔维亚的压力。

虽然德约个人的比赛荣誉水涨船高,可代表塞尔维亚网球队所取得的成绩,除了2010年的戴维斯杯,霍普曼杯、奥运男单都没尝过冠军的滋味。也曾有记者略带着些引导性问他:“如果你所代表的不是塞尔维亚,而是其他国家,比如瑞士,压力是不是会小很多?”

可德约的回答,又是一句可以收录进本国爱国主义教材的金句:“在我的祖国,大家都明白成功之路有多艰难;需要迈过多少坎坷,才能做成一点事情。现在,我的肩上寄托了所有塞尔维亚人的希望。”

德约科维奇向观众致敬

2012年,时任塞维尔亚总统的塔迪奇授予德约国家最高荣誉勋章,因为他象征着在20世纪末的战争阴霾中降生的那一代塞尔维亚孩子,如何随着国家重建而复兴的历程中接续奋斗,注入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向欧洲、向世界展示国家的崭新面貌。塔迪奇坦言:“我亲眼目睹过德约在这个国家的影响力,是如何将那些政治人物甩在身后的。”

2016年8月5日,传奇的马拉卡纳体育场,德约迎来了他本人奥运参赛史上最高光的时刻。身为塞尔维亚代表团的旗手,高举着红、蓝、白三色横条的国旗骄傲入场,他代表的不仅是包括他在内的103位塞族健儿,还有为他本人以及整个塞尔维亚网球界赢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愿望。可结局让人希望,他第一轮就输给了阿根廷好手德尔波特罗,泪洒赛场,还留下一句:“毫无疑问,这是我职业生涯乃至生命中最艰难、最痛苦的失利。”

2021年的东京,在经历了感染新冠、以第20个大满贯冠军达成“费纳德”均势等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件后,以34岁“高龄”第四次踏上奥运赛场时,他在半决赛黯然出局。

打开体育APP享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