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军在外网有多火?变身举重logo男,粉丝跪求“给别人点机会”
00:31
上阵即伟大在7月31日发布的视频
撰文/梵予
在膜拜吕小军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外国网友在被“不老军神”的肌肉线条和举起的重量降维打击之后,对跃跃欲试的业余举重爱好者们,发出的“灵魂四问”:
你练习分腿蹲有多久了?
你练习原地蹲有多久了?
你完成高翻之后,有多大的概率能接着完成深蹲和举起?
如果没办法一气呵成,那两个动作衔接的过程你能挺得住吗?
最后这位博主用红色字幕抛出了他心中的答案——如果你的答案是时间少于一年、概率小于90%、可能挺不住的话,我劝你还是别抱太大希望,玩玩就好了。因为在中国,按照吕小军这个级别选手的选拔标准,连淘汰下来的那一批都能轻松应对这上述四问。
当然,吕小军在全球的绝大多数崇拜者,使尽全身力气也仅能做到“玩玩就好”了,在这项对身体极限力量要求极高的运动中保证安全才是首要的。在完成所有科学而理性的技术分析,并再一次明白不能用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职业后,或许他们更能体会这则在外网播放百万次的视频,名字真正的涵义——《你不是吕小军》(You Are Not Lu,原谅外国网友没找准“吕”的标注汉语拼音)。
随着昨天下午结束的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81公斤决赛中,37岁的吕小军以抓举170公斤、挺举204公斤,总成绩374公斤的成绩,继2012年伦敦奥运会摘金后实现“王者归来”,不仅是举重馆内,一场遍布全球的粉丝狂欢又开始了。因为在此之前,吕小军的举重视频就被国外视频网站的播主做成举重和健身的视频教材,在外网“出圈”多年了。即便是在欧美国家,粉丝们也纷纷感叹亚洲大力士绝美的肌肉线条,以及轻松写意的动作完成。
当然,你甚至不必借助特殊的手段,就能看到中国举重选手无心插柳般为我们实现的“文化输出”。因为这些人气惊人的外网视频,很多都被反向搬运回国内的视频网站,而老外的痴迷程度让咱自己人又乐淘了一回。清晨6点,打开转载到国内网站的那条《你不是吕小军》,系统提示我,“此刻正有30个人也在观看这条视频”——我都惊呆了。
举重界的logo男,粉丝:他都让我开始怀疑我的……
“不老军神”“绝世美人”“活体终结者”……当国内网友叹服到只剩“C语言”时,你永远意识不到在更为广阔的互联网世界中,外国朋友能如何口吐莲花般,对吕小军的身体、技巧和成绩进行史诗般的吹捧。哪怕是出于扩大词汇量的目的,也建议你有机会去一探究竟。
但我觉得最高的赞许和最大的荣耀,还是看到自己举重的剪影被做成了logo,像杰里·韦斯特之于NBA一样。
在油管上,有一个专注于各类举重视频的账号“All Things Gym”,简称ATG。ATG把吕小军的动作分析拆解做成了视频教材,一时间吸粉无数。有了这个顶流的KOL哪能不好好利用,于是吕小军抓举深蹲的动作剪影,被放在了字母A上面,成了举重界的logo男。
不仅如此,那些痴迷于东方力量的播主们,毫不掩饰地把自己对吕小军“入坑”的过程娓娓道来。在上面说到的那条《你不是吕小军》中,播主一开口就是“老军迷”了:
“我第一次看吕小军的比赛,甚至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还是在2013年。当时我在油管上无意打开了一条平平无奇的举重比赛集锦视频,却看到了他在2013年华沙举重世锦赛上独吞三金,并打破抓举和总成绩金牌的片段。但最重要的是,这是我这一辈子里第一次被这样的场面震撼住——我XX刚才到底看到了神马?”
画面来自欧洲体育台,正好放到当时参加77公斤级比赛的吕小军,在抓举最后一把举起176公斤的重量,并打破世界纪录的画面。让这位播主忍不住爆粗的数字,足足比第二名朝鲜选手高了13公斤……
已经彻底被吕小军征服成为迷弟的播主们,甚至还翻箱倒柜般地找出“军神”幼年参加选拔时的高糊视频,甚至那些中国举重队的小伙子们,脱掉上衣,不带一丝凡尔赛色彩秀出傲人肌肉的,难得一见的非比赛照片。然后,最夸张的评价闪现了——
“他们甚至让我开始动摇自己的取向了。”对,就是对着这张照片。
这当然是开玩笑。但无论是这位播主给吕小军起的昵称“王子”,还是更浮夸的那个版本“绝世美人”,让网友们惊叹的身体和力量之美早已超越了性别的定义,转而变成了对于人类极限力量的崇拜,以及对于普通人“玩玩就好”这一现实的接受。再然后,就有了本文一开始的灵魂拷问。
用这条视频下一位网友的评论来说:“光是吕的热身环节,就足够我消耗一整堂力量训练课的时间了。”
虽然绝大多数普通人此生都无法企及甚至接近吕小军的热身强度,但这并不妨碍粉丝们纯粹从学习和分析的角度,来延续对于“军神”的热爱。你也许对于游戏电竞行业的主播已经见怪不怪,可要是告诉你看似枯燥的举重比赛也时常能引得网友连麦互动,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但即便是像2021年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的亚洲举重锦标赛这种洲级赛事,在油管上都不难找到欧美网友自行解说的版本。当然,主要是为了看吕小军。
那一届,1998年出生的新生代好手李大银已经崛起,并且在抓举比赛中以175公斤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力压吕小军1公斤夺魁。可吕小军还是凭着第一把199公斤的绝对优势,摘下了挺举和总成绩2枚金牌。在后面两把,已胜券在握的吕小军挑战208公斤的重量两次失败,而正在连麦的3位播主在经历了高潮、失落又回归平静后,若有所思地收尾道:“这比赛真XX诡异了,就是他一个人的表演。”
妥妥的宅男福利。
最单纯的“饭圈”,只有对力量的膜拜和崇敬
还是在油管上,那些记录下吕小军巅峰时刻的经典战役视频下,从昨天至今涌入了无数祝贺他东京夺金的新老粉丝。2018年,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举行的举重世锦赛,吕小军愣是在抓举、挺举都没获得金牌的情况下(冠军分别是李大银和埃及选手伊哈布),凭借374公斤的总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夺魁。这场经典战役的录像也获得了极高的观看量,而这条下面的点赞最多的3条评论,也恰似吕小军“粉丝团”中的三派:
1)吕第二把失败了……还是吕:管XX的,直接上世界纪录!——“实力就是最好的战术”派
2)举起来这数字也就跟我一样嘛,只不过他的计数单位是公斤,我的计数单位是磅。——“我知道比不过所以搞个笑”派
3)吕现在年纪大了,我猜,一直赢一直赢他大概也厌倦了。——“给别人一点机会吧”派
不管是在油管上,还是在其他外国网友居多的网络平台上,蹲在吕小军的粉丝团里,你会发现好像一阵清风拂面——当某些别有用心的外媒,习惯于对于中国运动员取得成绩指指点点,甚至做出并非纯粹体育层面的解读时,吕小军的粉丝却显得那么理性而纯粹,只有对于力量的膜拜和崇敬,以及,发现这项看似枯燥的运动原来可以那么让人陶醉。
“中国举重选手太彬彬有礼了,你看完成比赛后的鞠躬……瑞思拜!”
“他一把举起200公斤的模样也太轻松了吧,跟小孩子玩过家家似的……就好像和平和繁荣中蕴含的力量。”
“谁XX想到举重比赛的解说也能这么给劲啊?”
毫无疑问,对于全球爱好举重、健身的普通人,无论平时说着怎样的语言,或是持怎样的政治立场,都很难否认吕小军的身形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完美模板,而他教科书般的深蹲更是让人足以无视他肩上扛的重量,从100公斤到200公斤,都如机器人般精确、工整,而且令人放心。
因为这些令人震撼的人类图景而聚集起来的粉丝们,最初带着“我也想练成他那样”的崇高理想,而最后在瞠目结舌中回归“你牛X,我看看就好”的一致意见。其兴趣颇有些回归奥林匹克精神本源的味道——对于力与美的纯粹追求,这,不就是体育想到达到的最终目的吗?
结语
有时时常会想,像田径、游泳和举重这样看似枯燥的基础项目,为何能成为奥运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参与范围最广,也最能无差别地让几乎全球粉丝热血沸腾?诚然,“开始练”的门槛很低,但“练上去”的门槛却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吕小军对于全球粉丝们的激励和启迪,以及如今全网对“军神”的崇拜浪潮,恰说明了这一道理。
其实不光是吕小军,像本届奥运会上狂而不傲地上演“金鸡独立”的男子61公斤级金牌得主李发彬,以及全场几乎只有他一人玩的73公斤级金牌得主小石智勇,其实都在外网引发了丝毫不亚于国内的讨论和膜拜。别的不说,石智勇标志性的“C语言”呐喊,不仅被做成了鬼畜视频在油管上广为传播,还诞生了周边,你甚至能买到带着拼音“wocao”字样的主题T恤。
再往前追溯,经常被外国粉丝搞混的大石智勇,可是登上过《时代周刊》封面的男人。
当然,不必把这些硬是解读为中国举重界引领的文化输出,但这至少证明了在纯粹力量、速度的竞赛中,借助全球媒体传播的浪潮,中国运动员也有引领某种运动文化,并激励全球粉丝持续投身于此的,硬性和软性实力。这对于任何一项运动的全球化普及,都是一种福音。
还是在吕小军一段让全网粉丝疯狂的视频下,一位看ID肯定来自中国的网友,这样向全球的粉丝做着汉语的普及:“小军,他的这个名字字面意思就是‘小型的军队’。没错,他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打开体育APP享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