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7
9秒83!苏炳添成为首位闯入奥运决赛的中国运动员 中国第一人
撰文/鲁达
2021年8月1日,中国田径度过了梦幻的一天,巩立姣投出中国代表团在奥运田赛赛场上的首枚金牌,苏炳添则代表中国乃至亚洲,站在了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赛场。
苏炳添在半决赛创造的9秒83的亚洲纪录较自己保持的原纪录提高了0.08秒。虽然0.08秒转瞬即逝,但是对于百米运动员来说,这种提升幅度已经足够夸张。
相较于其他运动项目,100米跑基础技术动作掌握难度低、代谢能力要求简单。这种简单恰恰意味着成绩提升的难度极大。天赋与大运动量、高运动强度的训练可以让运动员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后续的提高很难以粗犷的机械手段实现。所以,对精英级别100米跑运动员而言,从更精细处以科学的手段提高技术与成绩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2012年,23岁的苏炳添首战奥运会,以10秒19的成绩杀入半决赛,而九年后,已经32岁的老将苏炳添以9.83的成绩刷新PB和亚洲纪录,成为首个跑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
在苏炳添成绩飞速提高的背后,除了其自身的刻苦训练,还有不可忽视的强大科学支持。
1. 冠军模型指明提升方向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为了在国际大赛中寻求成绩突破,将女子项目、灵巧类项目、小众项目等选为突破重点,而针对这些或适合亚洲人、或开展人数少的项目,各国家集训队坚持贯彻“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方针。这一方针也成为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的制胜法宝。
但是,针对百米这样的掌握难度低、代谢能力要求简单的项目,反复的大负荷量训练并不是好的方法。在2010年左右,国内的男子100米优秀运动员呈现井喷之势,体育界和广大民众都看到了突破的希望。而这时,科研型教练员越来越多地进入短跑组团队。科研型教练员的到来进一步使得训练“去经验化”,科研型训练体系逐步成型。
科研型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搜集海量的世界顶尖短跑运动员生理生化及体能测试指标,打造短跑冠军模型。再将我国的高水平运动员与冠军模型进行比较,找到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体能指标以及技术动作中的可提升项。
以苏炳添为例,2017年底,外教通过体能测试及录像分析,发现苏炳添相较于冠军模型存在大腿后群力量不足、踝关节力量不足、发力速率偏慢等体能问题,同时也发掘出他起跑姿势、扒地技术以及速度节奏等方面的问题。
有冠军模型作参考比对,苏炳添的训练方向更加明确,有的放矢的短板补强也使得近几年来其成绩的提高成为必然。
苏炳添在论文中将自己的各项参数指标进行了纵向比对
2. 监控反馈提高训练质量
笔者曾服务过多位国内精英级别的中跑运动员,为他们进行各方面身体素质及机能的监控反馈。但是,苏炳添的体能素质与生理机能监控评估体系,足以让笔者咋舌。
针对短跑项目的竞赛特点与训练需求,苏炳添团队打造了全方位的体能素质监控系统。这一整套的体能素质监控系统不仅涵盖了速度、力量、速度耐力这些短跑训练的核心项,甚至还覆盖了短跑运动员训练中比较不受关注的冬季有氧训练。而从监控的精细化角度来看,关节角度的精确度达到0.1°,步长监控精确度达到1cm。
在生理生化方面,除了常见的疲劳与焦虑监控,苏炳添团队还关注睡眠质量监控,使用睡眠手环及时获取睡眠质量数据,将疲劳监控的关口前移。
在上述这些监控以外,苏炳添团队还为他的训练引入了客观的训练准备状态监控系统。训练准备状态(readiness)这个词对于大家而言可能有些陌生,可是大多数人可能都听到过“今天感觉很好”、“今天状态一般”等说法,这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训练准备状态。
苏炳添的教练团队使用的准备状态监控设备是一套芬兰的老牌系统。这个系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提供技术支持为置换条件,监控世界各个项目顶尖运动员训练前后的不同机体反应,并在此过程中收集海量数据、建立合理框架,用于运动员训练准备状态的评判与呈现。
准备状态监控设备操作页面(基于Ipad硬件呈现)
准备状态监控系统的使用具有两大意义。第一,它可以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与起居计划,实现每堂训练课的效应最大化。第二,通过长期跟进,它可以帮助团队发现运动员状态的起伏规律,帮助运动员在大赛前调整出最佳状态。这次苏炳添大赛状态爆表,就很可能与准备状态监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 从技术细节中抠出百分秒的进步
在2015年之前,苏炳添在100米中是右脚前起跑,47步完赛;而在2015年之后,苏炳添的100米技术调整为了左脚前起跑,48步完赛。据苏炳添说,这种改变起始于自己想找到更自然的发力方式。当时教练团队在苏炳添完全放松站立的情况下从背后推他,判断他在重心前倾的情况下会先迈出哪条腿。苏炳添迈出了右腿,这也意味着对他而言更自然的起跑姿势应该是左脚前。
可是,对于短跑运动员而言,改换起跑姿势意味着整体跑动节奏的改变。苏炳添为了适应新的起跑,逐步在训练中调整,终于在最后跑出了48步的新节奏。
而在苏炳添最强的起跑反应环节,教练员也为他设置了专项本体感受训练。在苏炳添的训练中,教练员更注重训练他的身体反应而非听觉反应,比如在预备口令后,教练员会拍打他的身体代替枪声发令,这种训练也使得苏炳添的整个身体在起跑预备时处于“听命状态”,而不是听到枪声后再做反应。
这些只是技术细节调节的两个小例子,苏炳添途中跑、冲刺等环节的技术细节在近几个赛季中也有明显的改善,正是一个又一个技术细节的改善,带来了百米赛道上成绩的突飞猛进。
苏炳添团队
4. 科学管理改善训赛环境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苏炳添成为了第一位跑进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的中国运动员。在此之后,田径协会确定了“接力促个人”的方针。
在我国三级体育系统的体系下,全运会和奥运会就是指挥棒,100米这种老大难项目始终不受各级体育系统及体校青睐。
但是,21世纪10年代以来,在接力技术上的领先使得我国在国际大赛中的接力项目上屡屡取得佳绩。各级体育局、体校看到了扶持100米发展的价值与希望——在接力项目上取得奖牌的难度看起来比个人单项小很多。加之田协的“接力促个人”方针,各级系统的政策开始逐渐向100米倾斜,以苏炳添为代表的运动员愈发受重视,训赛条件得到显著提高。
另外一方面,“接力促个人”在国内众多百米好手中形成了良性的竞争环境,集团性的爆发使得运动员、教练员及其背后的地方体育部门都憋着一股劲儿,互相比较、相互促进,形成了国内从未有过的男子百米良性竞争氛围。这种竞争也为中国短跑项目储备了大量后辈人才。
苏炳添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精英运动员培养的一种新思路——在努力挖掘运动员身心潜力的同时,采用科学的、可量化的训练手段为运动表现锦上添花。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培养运动员和教练员自身的科学意识,也是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所有技术手段的使用,最终都要由教练员和运动员来完成执行。如果苏炳添没有进入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可能就不能如此好地理解教练团队所使用的科研手段,也可能无法很好地自主地配合科学训练的执行。
近些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方针正悄然改变,传统的“三从一大”方针逐渐变为了“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科学训练”。实际上,除了科学手段,有科学意识的人在训练中更为重要。
希望苏炳添及其团队所取得的突破可以为广大竞技体育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也希望在这种思考的推动下,中国的竞技体育可以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