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希望渺茫 中国篮球为何沦落至此?

就在前天白天,中国男篮成为了本届世界杯唯一一支还未出局的亚洲球队。而他们也还有着理论出线的可能性,其实不难,大胜波多黎各36分即可。

前天晚上,中国男篮成为了本届世界杯倒数第二差的球队。三战皆负,合计输掉80分,仅好过黎巴嫩。

在昨天下午对阵安哥拉的比赛里,中国男篮终于取得了本届世界杯的第一场胜利。但这场胜利来的终究是有些太晚,日本完成了对委内瑞拉的逆转,中国男篮基本已经失去了争取奥运会门票的机会。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思考。

曾经被称为“亚洲霸主”,闯进过世界八强的中国男篮是怎样沦落到如此境地呢?我们一起来聊聊。

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中国男篮在世界舞台上的历史,这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的整体水平,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男篮的起起伏伏。

1978年是我们中国男篮第一次出现在世锦赛(现世界杯)的舞台上。当时的世锦赛也是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举办,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亮相的中国男篮则是由钱澄海为主帅,以张卫平和穆铁柱为核心。这一届世锦赛中,整支球队是抱着与世界篮球进行交流学习的态度参赛的,最终取得2胜5负的战绩,在所有参赛的14支队伍里排名第11。张卫平场均可以拿到25.3分,创造了中国男篮球员在奥运会和世锦赛的最高得分纪录(后被姚明在2006年世锦赛追平)。

这一年对于中国男篮来言,说可以说是第一次睁眼看世界,有过57分的惨败,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次经历掀开了中国男篮的新篇章。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这是中国男篮时隔36年重返奥运会大家庭。这一年仍然是钱澄海挂帅,以匡鲁彬、王立彬、王海波等人组成了新一届的中国男篮。这一年我们与美国队分在同组,虽然以49比97不敌美国队,但我们在小组赛第二战成功战胜了法国队,取得这届奥运会的唯一一场胜利。

在不断被国际赛场的强敌锤炼后,中国男篮在1986年马德里世锦赛上展示出了竞争力。这一年仍然是钱澄海为主教练,此时中国男篮的阵容中有着李亚光、孙凤武这类多次参加国际比赛的老将,还有宋涛、王非、宫鲁鸣这些首次参赛的年轻人。这届世锦赛我们成功完成出线,最终取得了4胜6负的战绩,获得这次大赛的第9名。虽然未能闯进8强,但此时主打快节奏,由运动能力出色的后卫加上跑跳型的灵动内线得中国男篮用类似现在小球风格的打法闯出了一片天。

如果说78年世锦赛翻开了中国男篮征战世界的书,84年奥运会让我们看到了世界顶尖篮球的水平,那么86年世锦赛可以说我们成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篮球道路,而1994年多伦多世锦赛便是故事的第一起高潮,也是中国男篮真正在世界舞台上留下印记,让别人记住的一年。

这届世锦赛,中国男篮由蒋兴权执教,阵容上也迎来了胡卫东、孙军、郑武这类个人能力极为突出,堪称世界级的锋线球员。不过我们这个时候的内线过于单薄,防守能力不足。好在在之前的国际大赛上,我们就已经探索出类似现代篮球的小球打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打法鲜明,基本功扎实,体力准备充沛的中国男篮打出了他们的第一个高峰。在与美国、西班牙、巴西分在一组的情况下,我们接连战胜巴西和西班牙,以小组第二完成出线,获得八强。但从这届世锦赛之后,中国男篮逐渐开始了以体型选人的理念,外线球员和后场配置也就此逐年下降。

尽管如此,但当时被称为“黄金一代”的中国男篮在拥有胡卫东、孙军、郑武的情况下,又迎来了几名足以改变中国篮球理念的内线球员。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主教练宫鲁鸣大胆的选择将只有19岁的王治郅带到奥运会,这是他的第一次国际大赛之旅。除此之外,当时已经打出名堂的巴特尔也理所当然的出现在名单当中。因此,这一届奥运会我们的锋线和内线都极具竞争性。但后卫线变成了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因为这个时候就已经存在运球难以过半场,无论是吴庆龙还是李晓勇,他们都不是传统后卫出身,而是像今年的崔永熙那样由锋线转为后卫。由于内线实力的提升,这一年男篮更多的开始强调内外线的平衡,以往那种快、准、灵活的打法已然消失。这一年,中国男篮再次取得了八强,而他们的打法也开始慢慢转移到了内线。

随着锋线的不断老化,中国男篮不仅没有争取到1998年雅典世锦赛的参赛资格,还在2002年世锦赛上,以首节领先两位数的情况下被新西兰完成逆转,更是在亚运会上令人大跌眼镜,甚至出现主教练王非让球员上前犯规,但没人执行的窘境。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由于王治郅与篮协的矛盾,前者并没有进入到大名单中。主教练哈里斯成为了中国男篮历史上的第一任外籍教练员。此时中国男篮的核心便是在NBA征战两年的姚明,另外易建联、杜锋、朱芳雨、李楠这些球员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撑起新一代中国男篮的锋线厚度。后卫线上,刘炜也能够起到运球过半场,发起战术的作用。此时的中国队已经转型成为了以内线为绝对核心,其他球员辅助的打法。在这届奥运会中,中国男篮战胜新西兰和世锦赛冠军塞黑,再一次闯进八强。

2006年琦玉世锦赛,此时的中国男篮主帅更换为尤纳斯,阵容则延续了之前以姚明为核心的名单,同时王治郅也成功加入到名单中,姚明、王治郅、易建联三人撑起内线,杜锋、朱芳雨、王仕鹏组成的锋线群以及刘炜、孙悦搭配的后场线。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形成了围绕刘炜与姚明挡拆为核心,锋线群进行投射和内切的打法。他们先是战胜塞内加尔,又在小组赛最后一天凭借着王仕鹏的超远三分绝杀斯洛文尼亚,完成出线,最终取得第15名。不过这一年的中国男篮平均年龄只有24.5岁,他们还有充足的磨合时间,未来一片光明。

两年过后,我们迎来了家门口的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保留了核心阵容,主教练仍然为尤纳斯,姚明、王治郅为首的中国男篮。相比于以往强调内线沉底的打法,这一年姚明更多地出现在高位,为球队拉开空间,扮演中轴的角色。除此之外,易建联、朱芳雨等人更加成熟,能力也更加突出。最终他们分别战胜安哥拉和德国,最终闯进八强。因为那个时候处于媒体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再加上在本土举办,因此08年中国男篮成为我们心目当中最为熟悉,综合实力最强的球队。

自那之后,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让大众觉得中国男篮将会更上一层楼。但随着姚明因为伤病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国男篮开始出现下滑。

2010年伊斯坦布尔世锦赛上,中国男篮迎来了没有姚明的第一次国际大赛,主教练更换为邓华德,易建联成为了这支国家队的核心。老将刘炜、王仕鹏、王治郅也都还在阵中。而周鹏、郭艾伦则是首次出现在名单当中,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国家队生涯。这一次中国男篮只取得第16名,创造了当时世锦赛的最差成绩。尽管无法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我们还是能够在2010年亚运会和2011年亚锦赛中取得冠军。没有人会想到此后的中国男篮将会开始没落。

2012年伦敦奥运会,这是中国男篮没有姚明的第一次奥运会。以五连败结束了奥运之旅的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男篮自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七连败后的最差成绩。这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涌现出的新一代年轻球员暴露出基本功不过关,对抗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以39分败给巴西队时,陈江华更是说过中国男篮所有的战术都没有打出来,甚至连球都传不出去。更绝望的是,王仕鹏、朱芳雨这类锋线也在逐渐老化,中国男篮正式来到了青黄不接的阶段。之后2013年的亚锦赛以及2014年亚运会都只取得第五名的成绩,对于他们来说,“亚洲霸主”四个字逐渐褪去,想要战胜伊朗、日本、韩国也变成了奢求。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男篮并没有得到2014年世界杯的参赛资格。

2015年亚锦赛,宫鲁鸣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易建联的周围也迎来了久违的帮手。赵继伟、郭艾伦、周琦、王哲林、丁彦雨航等年轻球员开始承担更多责任。而此时的宫鲁鸣深切意识到中国男篮已经不能再走以往内线为主的慢节奏,要更多像世界篮球看齐,强调转换。于是在这一年中国男篮少见的出现了血性,每个人在场上都杀红了眼,极具侵略性的防守是他们的赢球秘诀。其中面对韩国完成20分的超级大逆转以及大胜伊朗,都是近年来新生代中国男篮为数不多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比赛。

但随着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的又一次五连败,中国男篮又来到了风口浪尖。

时间来到2019年,男篮世界杯在中国举办。对于东道主中国男篮来说,这次大赛的成绩将会直接决定他们是否能够获得奥运会资格。这一年由李楠率队,在拥有周琦,王哲林、郭艾伦、赵继伟的基础上,阵容中也增加了翟晓川、阿不都沙拉木这些正值当打之年的锋线球员。自1984年以来,即便成绩再差,中国男篮也从未缺席过奥运会。但对阵波兰时的发边线球失误让我们丢掉了一场宝贵的胜利,也直接将获得奥运会资格的希望扼杀在摇篮中。

紧接着便来到了今年的世界杯,我们首先聘请了乔尔杰维奇担任主教练,也完成对李凯尔的归化。除了赵继伟,周琦,王哲林、胡明轩、周鹏这些老面孔,胡金秋、张镇麟、崔永熙这些年轻球员也为中国男篮带来了些年轻血液。加上国际篮协制定的“成绩最好的亚洲球队将会直接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以及日本队被分在死亡之组,看起来我们离重返奥运会又近了一步。改变确实存在,热身赛阶段我们终于找了些正儿八经的强队去磨练,这其中不乏有德国和塞尔维亚这类具备争夺奖牌实力的球队。所以在正赛开始前,多数人都觉得我们即便无法出线,也应该可以能够成为亚洲成绩最好的队伍。这个想法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胜芬兰那天。因为我们发现,与其他球队相比,我们中国男篮要投篮没有投篮,要反击没有反击,身高体型带来的内线优势无法发挥,反而会被对手的灵活性和速度针对。我们确实落后世界篮球太多太多,当整个世界杯都在强调内线轻量化,加快节奏,提升投射时,我们却还在闭门造车,沉浸在体型可能会带来的红利。

整个世界杯小组赛阶段,我们变为了一支不折不扣指望用防守赢球的球队。男篮现在的打法十分像2012年左右的孟菲斯灰熊队,我一场比赛只能得90分,但我可以通过防守将对手限制在90分以下,从而取胜。但现在这支中国男篮先不说能把对手的得分限制到什么当此档次,他们正常情况下只能得到六十几分,很难上七十分。对其他打快节奏的球队来说,得分上七十本来就不是什么难事。我们小组赛的三个对手得分分别是105分、89分以及107分。周琦,王哲林这类空有身高,移动能力一般的内线球员会被当成活靶子不断被对手针对。之前我们曾说过NBA的小球时代,许多之前打四号位的内线都被推到中锋。这个现象也出现在了今年的世界杯中。与波多黎各的比赛不难看出,一个高位挡拆就可以将王哲林这类传统中锋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今天下午结束的比赛中,我们更能看出三分投射在比赛中的重要性,由于安哥拉本身不具备投射能力,当我们拿出联防时,他们彻底没有了得分手段。这不就是我们在小组赛中遇到的问题吗?中国篮球如果想要走到更高的舞台,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在做好青训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够让自己与国际篮球脱轨。

最后我想用2006年尤纳斯教练的九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结束内容。

一 为什么他们会疲惫的那么快?

因为联赛水平不足,训练强度不够,球员自律性不佳。

二 为什么他们总是不够快,总是在犹豫?总是在不断地失误、犯错?

因为比赛阅读能力不佳、细节做不到位、挡拆质量不高、传球选择不好。

三 为什么他们总是那么软,总是扛不住?

因为日常比赛强度不大、教练要求不高、世界大赛参与不多

四 为什么中国球员的坏习惯总是改不了?

因为疼痛感只会存在一时,结束之后,这些球员又回到联赛轻松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五 为什么CBA联赛的水平至今无法提高?

因为青训思路出现问题,框架式训练消磨了年轻球员的想象力;裁判专业性不足导致整个联赛标准无法界定;联赛中球员对自己的要求过低,缺乏好胜心。

六 为什么我要的球员、我要考察的球员开不了?

因为人才库的存在,所有球员想要进入国家队名单,先需要将信息录入到人才库,然后才能供教练选择。

七 如果一位球员表现不好,你们会如实反映在报纸上吗?

如果是媒体,当然不会,而是选择用一种鼓励式的表达进行发布。

八 为什么姚明不在时,我们就打得不自信?

现在也可以当成为什么易建联/周琦不在,我们就打得不自信。因为本身阵容中的球员太容易给自己下定义,如果阵容中出现绝对强点,那么多数人会下意识把自己分配到配角的位置。主人翁意识不强,再加上之前说过的好胜心不足,基本功不过关,当强点不在场,其他人便会不自信。

九 为什么球员们对每一种打法都在不断问我?

因为球员缺乏想象力,从做小时候接触篮球,进入青训队开始,他们的脑中充斥着教练员给他们安排的一切东西。留给他们自身灵活应变的空间基本没有,于是出现依赖教练,无法自己做出判断的情况。

近几年我们可以在各大平台看到年轻球员所迸发出的潜力,也出现了像杨翰森这样未来具备冲击NBA的未来力量。希望中国男篮能够在今年世界杯中感受到些什么,做出改变,就像今天对阵安哥拉那样,而不是麻木不仁,破罐子破摔。

17

+1

    中国篮球圈 我们自己的篮球!
    去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