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子大叔史前推理师论上古巴蜀地区蚕桑曲阜说

       “曲阜”就是“养蚕的山丘”,最早并不是地名,也不在山东。

05:18

翔子大叔史前推理师论巴蜀地区蚕桑曲阜说

       

       你被“曲阜”误导了吗?很多人就是因为看到古籍记载少昊青阳都邑在曲阜,据此就认定少昊代表的东夷集团位置在现在的山东。今天呢,我就来颠覆一个大家的认知:

“曲阜”最开始并不是地名,而且最早的曲阜和商丘其实并不在现在的山东和河南,而是在蜀地,而且极可能也是在长秋山区域。也就是说,东夷集团并不在山东。

       《帝王世纪》:“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迁曲阜”。

       《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

       《大庭氏》:“大庭氏都于曲阜,号曰炎帝”。

 

       

       曲阜不仅是炎帝、黄帝、少昊的都邑,而且还是皋陶的出生地。可见“曲阜”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地方,那么曲阜在哪里呢?是一个地名吗?

       

       我们从曲阜两个字的来源开始进行探索。

       按《说文解字》等众多文献的解读,“曲”,最早指的就是蚕薄。什么是蚕薄,就是用竹子、芦苇或柳条编成的略成弧形平底容器。用来装桑养蚕。曲是像筛子一样的蚕薄,也就是养蚕用的器具。这就是曲的本义。蚕薄有的地方依然叫“蚕曲”。

       

       宋代的梅尧臣写了一首诗《蚕薄》就描述了织女用“芦苇”编制蚕曲养蚕的场景:“河上纬萧人,女归又织苇,相与为蚕曲,还殊作筠篚(竹筐)”。

       而“阜”字呢?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爾雅·釋地】大陸曰阜。【說文】山無石者。【釋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

       

       所以,

“曲”“阜”两个字加起来的意思就是养蚕的地方(山丘)

。“养蚕的地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稀松平常,但是在史前时期,那可真是极为神圣尊贵的场所。在那个时候,桑蚕丝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种生产项目,恐怕只有掌握最高权利的阶层和群体才能涉及,一般人家是根本不可能被允许了解和触及的。

       

       比如《礼祭义》就提到“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白虎通义》也有“天子亲耕以供郊庙之祭,后(王后)之亲桑以供祭服”。《周官》:“后亲桑,率外部内妇于北郊”。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帝王的工作重点是农耕,而帝后的工作重点是率内宫妇人进行桑蚕丝织。《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季春之月,具曲。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这句话意思是说:春末,王后妃子都带着蚕薄等编织物,一齐到东郊外去采集桑叶。可见,桑蚕丝织工作有多重要。

       

       因此,那个时候的桑蚕丝织区域一定相对非常集中而且还可能是重点保护,而这个区域,很可能就被称为“曲阜”。

所以“曲阜”可能并不是特指某一个特定地理坐标的城邑,而是当时集中养蚕织丝的地方。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曲阜”是一种泛指,而不是特指。每一个帝王都有自己核心的“曲阜”所在地。

       桑蚕丝织如此重要,所以人们才会把与此相关的人物记为极其重要的神加以崇拜代代相传。《皇图要览》:“伏羲化蚕桑为穗棉,西陵氏(嫘祖)始养蚕”。有趣的是,伏羲与嫘祖这两个与蚕有关的先祖我都推论过他们都是来自蜀地。伏羲来自南充阆中,嫘祖来自绵阳盐亭。

       

       事实上学界确实也得出了结论,蜀地存在着三个相对完整而自成系统的传统文化,第一是治水文化,第二是桑蚕丝织文化,第三是大石文化。这三个传统文化古老而独特,可以说仅有蜀地才存在,而且自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从史前保留传承至今仍在产生作用。

       所以,结合我之前推论的炎帝黄帝少昊在蜀的推论,再加上“曲阜”所代表的蜀地特有的桑蚕丝织文化,文献记载炎帝黄帝少昊他们所都邑的“曲阜”自然而然也在蜀地,非常非常符合逻辑。

       

       不仅“曲阜”最初的来源来自蜀地,连“商丘”也一样。下一期我们讲最早的商丘不在河南,同样也在蜀地。我是翔子史前推理师,欢迎关注转发评论分享,我们一起来拼凑出史前华夏的轮廓。

.

.

.

.

.

.

.

       

前贤论技话通背

       练缠丝拳当求精专,不得贪多,须专一以期精熟,精熟而韵味丛生,体悟无穷。练功夫懒散不得,能有一分钟空闲就练一分钟,所谓功在时时刻刻。一招一式,或课间小息,或站台候车,或书斋厌倦起立,信手为之。吐故纳新,撒放有序。功家圣殿何曾高远,闲庭信步间也;唯恒苦精专、勇猛精进以求之。练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慧生,不但静中能静,且在动中亦能静。练缠丝拳必求心绪宁静,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运动先求松静;松则虚灵,虚灵则气血畅通;静则凝神,神凝才劲势整齐。故松静是修炼内家拳之要诀,习武之道无他,求其专心而已。学拳须要顽钝,不可取巧,取巧则粗心浮气,只见皮毛,难得精髓矣。时时揣摩审察,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坚。拳脚功夫练到最后在于头脑虚灵,收放舒活。

       内家练拳,用劲不用力,招式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一样,整合起腰背腿膝周身五弓之力打出,形成超出体重的力量。其基本方法为百会会阴一线穿,若能此两处不偏倚,那么身法变化就可以无穷。初学缠丝拳须关节松活不用拙力,只有不用拙力才能发出整劲,因为劲关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诀曰:“力从小起方渐增”便言乎此。每见后学之人急于求成,总望每招每式皆有电闪雷鸣惊世核俗之效,故而唯恐不猛不捷,活脱脱将我内家功夫练成了“累家拳”,可悲可叹。

       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意在蓄神耳。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随呼吸张弛,但不可外露于形,这样练习日久,既得柔,又得刚,虚实兼备,若一味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力,难得刚柔相济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的真意。用意采用‘或有或无时蓄时注’的方法,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样意识不专守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随心。

       单操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谓之练气;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谓之练理;或酌式想象而练之,谓之练机。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遂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遂练理则理不圆。道家之术,大道存乎每招每式。不得其法,纵然刻苦一生,亦多门外张望之人。

       练套路与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练时心中不必假想一敌;练散手,则非有假想敌不可。练套路之目的在调匀气分、活动身手、习惯持久、发舒筋肉。致用非拆练散手不可,散手虽从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练,则终年打拳,亦不过于熟中生巧,心领神会其一二手之运用而已,决不能得全式中之变化也。无论演习何手,必先平心静气,细思此手用意与用力之处,及敌人如何攻之手路,俨然劲敌在前。个人练习时,两目须注视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随之,手眼不合是大毛病。学者不明乎力与劲之别而漫然习之,拳易演而身益陷,一式未完而已气喘汗出,自谓用尽平生之力,究其着于人者无几,此不知透出肩背之法也。其法初演时不多用力,手手用势吐气出,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再求之稳,斯过半矣。练拳须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连续不妨略缓,不能如写草字之牵连不断也。练拳气喘色变病在不识松紧,从首至尾,握固不肯放松半点,凝神集气。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劲但注于一击之中,手既打出,立须松放,则演数十百次亦必行所无事。

       缠丝功夫从缓慢开始练习,是从慢中求整、求协调,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协调的地方找出来。在慢中找,这样快慢结合练出来的劲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连绵不断,打人像海浪一样,一波接一波,直至摧垮对方。习武时应无所求,只是踏实的练,就必然会出功夫。如果总想着去打人,就永远练不出好功夫,因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知练法用法之别,则得缠闭之道也。

       

附:缠丝拳第七路小连桩动作名称

       1.请手提气2退回奇门3.左挂挤手4.右挂挤手5.沉气贯劲6.右挑闭左掌7.右边缠顺捶8.回挂左拗掌9.活步穿花掌10.勾挂右拗掌11.活步穿花掌12.左擒右顶膝13.左提右踹脚14.右顺步捶15.右擒左顶膝16.右提左踹脚17.左顺步捶18.双穿正蹬脚19.双风贯耳20.缠回左格肘21.左管脚撒放22.捆身扛摔23.追封左云手24.巴手右滚断25.管脚开手26.雷火冲天27.右横步裁捶28.追封右云手29.左外摆莲腿30.斜拍穿心脚31.右顺步盖捶32.雷火冲天33.右横步裁捶34.右擒左顶膝35.右提左踹脚36.左顺步捶37.左擒右顶膝38.左提右踹脚39.右顺步捶40.右擒左顶膝41.右提左踹脚42.左顺步捶43.双穿朝阳腿44.右步双擂捶45.右勾左兜掌46.左勾右兜掌47.退赶手倒肘48.边缠凤眼捶49.收脚提气50.导气归田。

01:44

峨眉缠闭门传统健身武术-巴渝缠丝拳第七路小连桩教学参考

5

+1

    搏击格斗圈 拳击、搏击、MMA。热血擂台之上,聚光灯之外,来聊聊吧。
    去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