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子大叔史前推理师论大禹故里成都岷江流域“鸟地”
翔子:三星堆是大禹祖庙鸟地,是少昊(青阳,玄嚣)东夷鸟国。
04:26
翔子大叔史前推理师论大禹故里成都岷江流域鸟地
今天我们来证明三星堆就是大禹的祖庭鸟地,也是少昊的东夷势力范围鸟国。
先说大禹,《夏禹书》中有一句话“出鸟,聂子坐引参”,意思就是“进入鸟地后,大禹跪下并引导众参拜败列祖列宗”。这条信息记述了夏代就已经将祭祀祖先神灵列为帝王最重要的活动。提炼这句话重要的地理信息是“大禹的祖庙在鸟地”。
鸟地在哪里呢?我们从三星堆所在的《彭县志》中找到了答案。“湔雒合流象鸟凫首而鱼身也”“湔雒二水象燕急语也”,意思就是这片区域的湔江鸭子河与洛水石亭江合流形成的地形象鸟首而鱼身。这不就是“鸟地”吗?再多角度看看,像不像文献里提到的“燕”。
三星堆,不仅是大禹的祖庙鸟地所在地,也是少昊之国鸟国所在地。我们知道黄帝子少昊青阳的东夷集团,都是以鸟为图腾,所以少昊青阳之国也被称为“鸟国”。
少昊青阳在三星堆区域,我也能证明,《彭县志》有记载:“黄帝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若水今青衣水,泜水湔水也”,昌意出生的若水就是现今的青衣江,这个我们以前推论过。注意这里的重点:青阳少昊降居泜水,也就是湔水,湔水现在称为湔江,也就是流经三星堆的鸭子河,无论现在的湔江河道是否就是当时湔泜河道,至少可以判定少昊青阳的活动趋势是成都平原北部这一区域是没有问题的。也有很多文献提到过少昊青阳降居江水,我以前就一直提过,山海经里的江水就是岷江,湔江从大概念来讲,也属于岷江流域,并不矛盾。
可能有人会觉得《彭县志》记载这些内容难免有自粉之嫌,那咱们再来列举一位宋代江西人罗泌的《路史》来佐证吧。《路史》:少昊
玄嚣姫姓降居泜水
,
江水即泜水今之湔泜水。这是不是也印证了我所有的推论呢。
少昊青阳的鸟国在三星堆区域,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三星堆这么多各种各样鸟的器物存在,这与少昊青阳二十多个以鸟为名的姓氏部落完全匹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出三星堆不同的鸟去对应少昊青阳这些鸟部落的图腾。其实,黄金杖上鱼鸟组合就是最好的例子。
提到鱼,三星堆的白鱼河也值得说一说,白鱼河是一个古名,又叫沉犀河,流经自大禹故乡北川,流到什邡、广汉三星堆境内后就叫洛水,现在的石亭江。
羌民族有传禹的家族就是鱼族,禹父叫鲧,其名字中就带有鱼符标志。当地羌民也有传 “白鱼河”就是“伯禹河”。(用四川土话白同伯)
以上这些线索指向三星堆并不是偶然,如果是一条两条线索指向不足信,但是几乎所有的线索都能自洽的时候,你就不能用牵强附会来搪塞了。
记住我所有的推论,总有一天会得到印证。我是翔子史前推理师,再见!
翔子史前推理师观点:三星堆是华夏的祖庭,岷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山海经》是岷江流域的地理书
(感谢网友杨一凡提供重要线索)
.
.
.
.
.
.
魏晋时期的峨眉民间传统健身艺术
魏晋之前,西蜀道士们深研"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丹法门,达到意与气连、气与神合的境界,形成气功,为的是祛病延年以求长生不老。后佛教传上峨眉山,受华夏文化影响,僧人也开始普遍学习道家养生、吐纳。
被魏孝静帝称为"神鸾"、梁武帝称为"肉身菩萨"的昙鸾,昙鸾,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圆寂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542年)。还有一说圆寂于北齐天保五年( 554年)以后。昙鸾自号有魏玄简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葬于今山西省文水县2006年日本佛教友人来文水考察,据史书资料记载寻得了昙鸾大师之墓,在今文水县开栅镇北峪口村,北峪口村原为昙鸾大师发迹之后传道之地 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昙鸾家近五台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熏陶。14岁到五台山朝圣,随即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学习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对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译的《百论》这四论有精深的研究,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大乘空宗学者。他认为昙无谶译的《大集经》词义深密,难以开悟,于是就着手为此经作注。中途积劳成疾,为了治疗气疾出门寻访名医,毅然长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访苦求道教名土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诚意所感动,传其仙经。
不过,关于昙鸾法师用道教方法治病,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称他从陶弘景处得仙经十卷,本想找到地方依法修炼。然而,行至洛下,遇到了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昙鸾因问佛经中长生不死之法,可有胜过此仙经者?菩提留支日: "是何言耶?佛教中哪有长生法?纵得长生,终轮回于三有耳。"即以《观无量寿经》与昙鸾日: "此是大仙方!"鸾拜而受之,遂焚仙经,专修净业。
这里讲陶弘景传给他服气法。精神抖擞的昙鸾辞别陶弘景,北归途经洛阳时,遇僧人菩提流支。昙驾向对方夸耀自己学得长生不老术,对方大喝一声,训戒说:佛教里有《观无量寿经》。于是昙鸾便抛弃服气法,皈依净土念佛,终于奠定了净土教的基础。此说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佛道两教的关系,耐人寻味,因为它主张佛教比道教高明。另外,道教所说的寿,佛教称无量寿,这也非常有趣。《云笈七簸》里有题为。县鸾大师服气法"的记载。此外县鸾还曾想其学过本草学。昙鸾对弥陀净土信仰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弥陀净土经典作出通俗的解释,并简化修行方法,他年青时代便恨佛典盘诃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之。他留世的主要著述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诚阿弥陀佛偈》。③由于早年学道,他还善于"调心练气"为他人治病,因此"名满魏都"。晚年著有《调气论》、《疗百病杂丸方》、《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麓》等。足见他并未放弃对道家养生学的信仰,反而更加精深。
北魏慧思被后世尊为天台宗三祖,他有着较高的佛教性功修养和宗教家的济世情怀,但屡遭恶论师毒害,几度垂死。身体伤害和饥寒长期妨碍了他的禅修,因此,他在誓愿文中强烈表达了自己希望长寿以普度众生的愿望,称"誓愿入山学神仙,得长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来,佛法的修行目标是证得漏尽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达到的烦恼断尽的"极乐"状态),但修证前五种神通(慧思用这个佛教概念来借指神仙方术,即道教命功所达到的肉体长生安乐的效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因为"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所以他发愿:"誓于此生作,长寿五通仙;修习诸禅定,学第六神通。"
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术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学修性,开中国宗教史先命后性佛道双修模式之先河。后来到北宋时期,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更是以先命后性的模式融内丹学和禅宗为一体,延续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陈朝时期即提出了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是针对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训练,仍属于性功范畴),在长期止观禅修中,智顗为了解决自己及徒众身体上的不适和疾病,有条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将其融入了止观修习的体系中。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认为,止观修习前应该先调五事,即对饮食、睡眠、身体、呼吸和心理进行调适,其中就融汇了道教的修养方术,例如坐禅前后的按摩法,以及对百脉不通处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谈到治病时,提到以吹、呼、嘻、呵、嘘、呬六种息治疗脏腑疾病,又认为"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这些都反应了智顗对道教命功兼收并蓄的态度。
可见,智顗实际上采取了一种融汇型的佛道双修模式,他实际创立的天台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气息。后来,佛教广泛采取了这种模式,例如少林武术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教命功而向内家拳发展,中国佛教这种特有的禅武双修的风气正反应了佛道双修的普遍影响。
“拦”是搏击武术中一种偏于防守的实用技法。拦字常与截拳道的“截”字组成词语,可以体会到拦法有使用横劲侧面破坏敌人直劲进攻的的意思。北方、南方和西部川中巴蜀各地都有拦手门专事研修拦击功夫。峨眉缠闭门武术作为一种以横劲为主的内家拳法,拦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论是攀猿手格挡招架,还是内圈手钩挂牵缘,都是卓有成效的破敌招势,且缠打结合、攻防转换、连消带打、刚柔相济。
附:缠丝拳第三路“十八拦”动作名称
1请手提气2退回奇门3左挂挤手4右挂挤手5沉气贯劲6右挑闭左掌7右边缠顺捶8回步左横捶9追封左云手10右边缠顺捶11缠退削掌12螺旋虎扑13左钩挂右兜掌14右钩挂左兜掌15右边缠顺捶16回挂右兜掌17钩挂左兜掌18和身双炮捶19回挂右拦手20右挂左推掌21左拦挂右推掌22右拦挂左推掌23和身双炮捶24回步左横捶25左追封螺旋26右挑闭左掌27左挑闭右掌28右鸳擒折梅手29左鸳擒折梅手30抱木右撞钟31抱木左撞钟32金鸡抖翎33钩挂提气收脚34导气归田。
01:20
03缠丝拳18峨眉缠闭门传统健身武术-巴渝缠丝拳第三路“十八拦”,渝西荣昌钱鼎文演示
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