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子大叔史前推理师论“蜀”字是昆仑天庭神权图腾

       

       “蜀”可能是昆仑西王母神权的象征符号。

03:44

翔子大叔史前推理师论“蜀”是昆仑天庭神权图腾

       

       我们先来看甲骨文中的蜀字是这样的造型,再来看看三星堆遗址周边所出的器物文字里的蜀字。

       

       虽然殷墟等地的甲骨文与三星堆周边器物文字可能并不是同一时期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是这个符号确是都有的,这说明这个蜀字符号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有着特殊厚重意义的符号。

       

       我的推论是,这个符号最先可能并不是文字,而是昆仑西王母神权的象征符号。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蜀字最早的造型,上为天目,下为天蚕,这两样都是指向拥有特殊能力与特殊权力的西王母神权。

       特别要说明下,那个时候蚕虫的地位可不像现在这样,而是极为崇高与重要,蚕就是后来龙的最初原型。用天目天蚕组合的形象来指代位于昆仑的西王母神权再合适不过。

       

       所以,在三星堆周边区域找到的与神权有关的器物中,还能看到很多这个符号的使用。也许早期时候,这个符号真是昆仑西王母神权的象征符号。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符号逐渐称为神权所在地区域的指代符号。

              在安阳政权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与这个符号“蜀”有关的内容。比如:“至蜀有事”,意思就是到蜀地去向神祈祷、求告;“示蜀”,意思就是向蜀地敬献东西;“蜀受年”意思就是询问蜀地是否好年头;“毕于津于蜀乃奠”,意思就是在蜀地参加祭奠。以上内容,说明安阳政权早期不仅关心“大邑商”这个世俗政权的情况,还关心“蜀”这个神权中心的情况。

       

       至于后来卜辞中出现“伐蜀”“征蜀”等等内容,恐怕也和“蜀”地神权式微,蜀整整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有关。

       很多人注意到,早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其他文字,都没有出现过夏字。其实看看后来出现的“夏”字,是不是很像是“蜀”字的变体?确实,“蜀夏一体”,“蜀就是夏”的说法一直存在。

       

       “夏”就是“蜀”,这样的话,一切就解释的通了:

       蜀最开始只是代表昆仑神权的一个符号,它的读音恐怕也不是蜀,而是读雅或者夏。

       

       后来蜀从图腾变成了文字,但依然代表神权。只不过,这个时候,后世的历史记载已经用夏这个字取代了蜀字。而蜀字呢,已经偏离了它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指向,变成了一个昔日神权中心(成都修觉山)附近的小诸侯国的称谓。

       

       作者:翔子史前推理师

       知名历史博主,文旅节目制片人,原为中央电视台(CCTV)导演。全网首次提出华夏探源创新观点:“岷江流域才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引发社会较大反响。

       内容包括:昆仑就在瓦屋山、昆仑之丘即为新津修觉山、伏羲女娲来自岷江流域、炎帝黄帝家族在岷江流域、涿鹿之战战场在成都、尧舜禹夏在岷江流域、三星堆就是夏商祖庙、《山海经》即为巴蜀地理书等等颠覆性的观点。一一对应了《山海经》里众多地理坐标。

.

.

.

.

.

.

       

修炼缠丝拳艺的心得分享

       内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训练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统一,把动作做到最简化,最科学,最有利于进攻,还有就是打迎击。武术基本功和用法是关键,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没有花功夫,也可以胜人,但是年纪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练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练不专在筋骨,也不专在劲路,而在一气。此一气,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乱。手脚腰身完整一气,五脏四稍处处整齐,心意一合,内外相合才算是一气之完整。习拳者力求恢复无为之身心,后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气神明。练气也是静忘,则阳气自然而生,则所谓静极则动。

       第一个阶段为疲劲:是指初学入门,经老师示范,一步一趋,但身手不协调,气浮不沉,两脚无根的境界。

       第二阶段为抖松劲:是指经过老师不断纠正,手眼身步渐渐协调,全身渐渐松开,气自下沉,两足渐渐稳实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响声时。

       第三阶段为急劲:是指身手更进一步协调,动作活泼,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时。

       第四阶段为灵机劲:是指作速度更进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灵敏程度也相应增加之时。

       第五阶段为快利沾连随合劲头:此时动作更快速利落,脑子里的灵敏程度如明镜无尘,高悬空中,无物能逃其鉴照。动作中具有莫可计数之可变性,能与人不即不离,或攻或守,丝丝入壳,有尺寸分毫恰到好处之妙趣。

       以上五个劲次,从头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驭气,以气催形,以心神灵明为主,以气血形质为辅,这同形意拳的先练明劲再转暗劲化劲不同。

       练缠闭的心思怎么动?缠丝艺先贤训诫曰:“练拳时,眼前无人似有人”。即练拳时,每招每式都好象对面有一个或几个敌人,每一手都像实发,是像实发而非实发,自己要多顾及几个假想的对手,慢慢地练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觉是以极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还盯着你呢。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否则等真比武脑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据对方来,等着对方送招,对方一动就是在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觉”,不用秋风扫落叶,秋天有秋天的先兆,一听蝉鸣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缠丝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动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不是爱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一出手就是合适的。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生出东西来。

       学武得整个地学,练功夫的时候,一个动作,什么都练在里头,比武的时候也要整个地比,什么都带着,管它用的是拳还是腿,一出手就是整个螺旋缠闭。其实任何一个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开阔,无所不是。练拳得找机缘,找出个怎么练怎么上瘾的拳架,一猛子扎进去,练的时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时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制人。别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觉得委屈。一定要开掌撑指,劲到指尖,用时屈指一拧就是拳,死握着拳是很难练出劲道的。

       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套路、拆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始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附:缠丝拳第一路练步动作名称

       1.请手提气2.退回奇门3.左挂挤手4.右挂挤手5.沉气贯劲6.右挑闭左掌7.左挑闭右掌8.缠退断肘9.右边缠顺捶10.左边缠顺捶11.回步右横捶12.追封右云手13.左边缠顺捶14.右边缠顺捶15.回步左横捶16.追封左云手17.右挑闭左掌18.左挑闭右掌19.收脚提气20.导气归田。

00:54

峨眉缠闭门功夫-巴渝缠丝拳第一路“练步”教学参考

6

+1

    潮流运动圈
    去圈子